安徽郎溪:小田变大田 丰收在眼前
本文转自:人民网-安徽频道
早春二月,万物复苏。
虽然前两天刚下过雨,但位于宣城市郎溪县建平镇南东村的水稻田里,已经开始忙碌起来。伴着机械轰鸣声,挖掘机、推土机在地里来回穿梭,轮番作业,就连鸟儿也三五成群地停落在一旁,赶着来凑热闹。
(资料图)
“趁着天气晴好,再有两天,这块220多亩的田地就将大变样。过去沟渠不畅、田亩不均的‘小块田’,就地成为开阔平整、集中连片的‘大块田’。”置身田埂边,郎溪县建平镇农业农村发展中心负责人茹彩齐一脸感慨。
推土机来回作业,让“粮田”变“良田”。人民网张俊摄
2022年,建平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规模1.1万亩,涉及万全村、南山村、南东村三个行政村,整个项目于去年9月下旬陆续进场施工。截至目前,土地的平整、沟渠的拓宽、田埂的硬化均进入收尾阶段。预计3月中旬即可完工交付。
建平镇共有耕地面积4.68万亩,多年来,由于田块大小不一、耕作模式单一,粮食产量上不来、品质上不去,一度影响农户的耕作积极性,有的甚至出现抛荒现象。
田地化零为整,变小为大,为丰产增收带来新希望。
高标农田改造,鸟儿都赶来凑热闹。人民网张俊摄
“小田变大田”之前,田块散、面积小、不成片,农民流转土地租金不高。改造后,田埂少了,田块大了,流转费能从过去每亩每年三四百元涨到五六百元。
最重要的是,“小田变大田”后,田块置换合并,田成方、路成网、渠相通、旱能灌、涝能排,便于开展社会化服务,种植成本随之下降。
茹彩齐算起了一笔账,“正常年份亩均产量在1200斤稻子左右,改造之后,产量虽然差不多少,但直接降低了生产成本,机械化耕作,损耗少,用工也少,省时省力还省成本,一亩田至少能省下100元。”
推土机轮番作业。人民网张俊摄
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施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、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,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,不仅让种植户见证了农业生产的改变,也让想种田、会种田的农户种地有了积极性。
“过去是巴掌田,沟渠路配套不完善,田块有好有差,随着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,生产短板得到补齐,就没有好田孬田之分,种的都是良田,产的都是好粮。”茹彩齐如是说。
推土机正在田里来回穿梭。人民网张俊摄
“待土地平整结束,按照8到10亩的大小重修田埂,撒上有机肥,就可以坐等插秧下种了。”站在希望的田野上,茹彩齐充满期待,今年指定会是个丰收年!
关键词: